本詩作於宋孝宗乾道九年,是陸游對自己一年前身臨漢中前線的追憶。本詩托物言志,既是咏金錯刀,也是咏提刀人,更是咏作者自己。
首兩句言刀之美,黃金白玉裝飾的寶刀,寒光夜穿戶牖,可見其美而鋒利。而詩人自己,也如同這柄寶刀,出身名門,學富五車,正堪為國大用。三四一轉,“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提刀的人已年過五十,而功名未立,放眼八荒,空負一身絕學。
五六兩句是詩人回憶少年之時的情景。當時詩人在臨安結交的都是志在報國的好漢,意氣相投,共約為國赴死。愛國志士年少時最怕的就是虛生浪死、不能名留史冊,一片赤忱之心要報效天子的知遇之恩。
九十兩句中,詩人回憶近年之事。從軍漢中,親見終南雪色。作者以全篇議論太多,故稍作點染。最後,作者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自勉。何況當時南宋尚擁有北宋三分之二的土地人口,難道竟然中國果真無人,甘願臣服韃虜之下?詩人以反問作結,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