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短詩,語言樸實無華,卻充滿了美的張力。這種張力,來自此詩前後兩部分的強烈對比:岸上眾人的享受歡娛和江中漁者的艱辛危險。
前兩句寫岸上人來人往,只為享受鱸魚的鮮美。“但”是“只”的意思,暗示“鱸魚美”的背後另有隱情,自然地引出後兩句:您看那只打魚的小船,正在風浪中顛簸,忽隱忽現。在大江的風浪裏,漁船就像一片樹葉,渺小而不能自主,身在漁船中的打魚人,其艱辛危險可想而知。
“江上”,是指江岸上,是安全愉悅的環境;“風波裏”,則是險惡的環境。“往來”,體現的是熱鬧歡樂;“出沒”,則險象環生,令人憂懼。“往來人”,似聞眾人享樂的喧嘩;“一葉舟”,如見漁者面對風浪的孤獨無助。這些對比強烈的意象在狹窄的空間裏密集展示,如弓引滿,用看似平淡的詞語營造出動人心魄、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的作者,是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范仲淹不僅文武兼備、學仕皆優,而且品德高尚,被全祖望譽為“一生粹然無疵”,可謂古代少有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臻一流的完人。
作為北宋傑出詩人,范仲淹寫過不少關注民生的詩作,這是他憂國憂民情懷的自然體現,也與他艱苦的早年生活有關。
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帶着他改嫁朱家,他改從其姓,改名為“朱説(yuè)”。直到考中進士、進入仕途,才歸宗複姓,恢復仲淹之名。他年幼時曾借居寺廟苦讀,因家境貧寒,每次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用腌菜下粥。這就是著名的“斷齏畫粥”典故。
而他小時候在松江邊生活的經歷,也讓他了解江上捕魚人的艱辛生活,所以同在江邊,當他人沉醉於鱸魚的美味時,他能將目光投向風浪中的漁者,寫下這首千古傳誦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