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天

學詩計劃|《江上漁者》: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

學詩計劃——江上漁者   來自新華網

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武兼備、學仕皆優,而且品德高尚,可謂古代少有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臻一流的完人,他的一生都在踐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念。

作為北宋傑出詩人,范仲淹寫過不少關注民間疾苦的詩作。今天學習的這首《江上漁者》便是一首代表作,其中蘊含的對窮苦百姓的同情,與《賣炭翁》、《陶者》不約而同。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裏。

這首短詩,語言樸實無華,卻充滿了美的張力。這種張力,來自此詩前後兩部分的強烈對比:岸上眾人的享受歡娛和江中漁者的艱辛危險。

前兩句寫岸上人來人往,只為享受鱸魚的鮮美。“但”是“只”的意思,暗示“鱸魚美”的背後另有隱情,自然地引出後兩句:您看那只打魚的小船,正在風浪中顛簸,忽隱忽現。在大江的風浪裏,漁船就像一片樹葉,渺小而不能自主,身在漁船中的打魚人,其艱辛危險可想而知。

“江上”,是指江岸上,是安全愉悅的環境;“風波裏”,則是險惡的環境。“往來”,體現的是熱鬧歡樂;“出沒”,則險象環生,令人憂懼。“往來人”,似聞眾人享樂的喧嘩;“一葉舟”,如見漁者面對風浪的孤獨無助。這些對比強烈的意象在狹窄的空間裏密集展示,如弓引滿,用看似平淡的詞語營造出動人心魄、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的作者,是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范仲淹不僅文武兼備、學仕皆優,而且品德高尚,被全祖望譽為“一生粹然無疵”,可謂古代少有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臻一流的完人。

作為北宋傑出詩人,范仲淹寫過不少關注民生的詩作,這是他憂國憂民情懷的自然體現,也與他艱苦的早年生活有關。

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帶着他改嫁朱家,他改從其姓,改名為“朱説(yuè)”。直到考中進士、進入仕途,才歸宗複姓,恢復仲淹之名。他年幼時曾借居寺廟苦讀,因家境貧寒,每次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用腌菜下粥。這就是著名的“斷齏畫粥”典故。

而他小時候在松江邊生活的經歷,也讓他了解江上捕魚人的艱辛生活,所以同在江邊,當他人沉醉於鱸魚的美味時,他能將目光投向風浪中的漁者,寫下這首千古傳誦的名篇。

詩寶

詩君好,“但愛鱸魚美”裏面的“鱸魚”是什麼魚啊?

詩君

鱸魚有很多品種,詩中指的是松江鱸魚,又稱四鰓鱸魚。四鰓,巨口細鱗,肉嫩而肥,鮮而不腥,是野生魚類中最鮮美的一種。松江鱸魚早在漢代便飲譽天下,《後漢書·左慈傳》等書中載有故事,歷代詩文更是多有涉及。

詩寶

能介紹一下本詩的歷史背景嗎?

詩君

此詩的背景是慶曆新政: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上任後,范仲淹和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推動仁宗施行新政,進行改革,史稱“慶曆新政”。由於守舊勢力的阻撓,慶曆新政實行一年多即告失敗,但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

詩寶

謝謝詩君,受教了!

  • 九師兄:
    作詩一首。

    遙寄靈岩山頂

    高峙不堪走,

    浮雲自去留。

    山花初起處,

    一線碧泉幽。

  • 龔師兄:
    作詩一首。

    金庸人物之令狐衝

    笑他算計總千般,

    身在青山綠水間。

    一盞春醅三尺劍,

    撫琴弄月有紅顏。

  • 蘭師兄:
    作詩一首。

    偶感

    都道江南好,

    庭深發早梅。

    春風無意過,

    猶有百花開。

陶者

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咏田家

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

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

只照逃亡屋。


釣春

吉元丹


幾桿翠竹數梢垂,

風蕩逐雲幾欲飛。

都謂心空無大志,

不信春風釣不回。


從軍行

李長庚


飛雪傳邊邑,

胡笳動遠空。

鄉愁吹不盡,

折柳待春風。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