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幾對著名的兄弟,在魏為曹丕曹植,在晉為陸機陸雲,在宋為蘇軾蘇轍。曹氏兄弟相互猜忌,一生如仇。陸機和陸雲才華橫溢卻死於非命。蘇軾和蘇轍兩人,終其一生感情甚篤,酬唱連篇,堪稱佳話。
本詩寫於嘉祐六年冬,蘇軾將赴陜西,蘇轍送他到鄭州。從鄭州到陜西要經過澠池,於是蘇轍想起年輕時曾經和蘇軾一同在澠池居住過,便寫詩《懷澠池寄子瞻兄》寄給蘇軾。蘇軾依韻和之,即此。
一二句是一個設問,給人一種突如其來的感覺,氣勢非凡。人生在世像什麼呢?在蘇軾看來,就像飛鴻踏雪泥一樣。這個比喻真是匪夷所思,讓人摸不着頭腦,因此需要在三四句加以詮釋:這無限的時空如同雪泥,人就像飛鴻一樣輕輕踏過,偶然會留下一點指爪印記,隨即便飛往它處,不計東西。
讀到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蘇軾無與倫比的想象力,他這個神奇而深刻的比喻簡直太絕了。我們每個人在世上,都必須要學會面對偶然,也必須要學會忍受孤獨,所以對這幾句詩一定是感同身受。
既然人生充滿了偶然,那麼就要學會珍惜。珍惜兄弟之情,珍惜逝去的光陰,珍惜過去的美好回憶,也珍惜未來的錦繡前程。所以後四句,蘇軾想起了當年和蘇轍一同在澠池的經歷。當年夜宿的僧舍還在,但老僧已經荼毗,被埋入塔中;曾經在僧舍墻壁上題的詩,也磨滅不見了。崎嶇道路,蹇驢嘶鳴,一切都恍在昨日,卻又邈不可追。於是,一種眷念和感喟溢出詩句之外,令人動容。
從創作來説,這首詩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比喻的修辭手法。“雪泥鴻爪”這個成語,就來自本詩,也説明了後人對它的認可。清代的紀曉嵐眼界特高,對此詩也不吝讚譽:“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