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天

學詩計劃|《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學詩計劃——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來自新華網

送別,總是讓人感到難受、不捨。這其中的離別之情,是自古人們共同的情感。楊柳、夕陽、酒、秋等意象往往是詩人們用來表達離別的傷感之情。

今天我們要學的詞是一首送別詞。詞人一反往常送別時的悲悲切切,而是暗含喜悅之情。一起來學這首與眾不同的送別詞。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古人作送別詩詞,內容一般是依依不捨、回憶不絕、把酒唱和的居多,以示情誼之深。但是王觀的這首送別詞,清新獨到,俏皮活潑,一種喜悅的情緒迎面而來,顯得與眾不同。

上片前兩句是名句,一上來就很驚艷,把水比喻成眼波,把山比喻成眉毛——一般而言,我們會把明亮的眼神比喻成水波(秋波),或者也有可能把眉色比喻成山色,但是反着用很少見,所以王觀在這裡大膽突破,取得奇效,一個橫、一個聚,又寫出了水長山高的好景致。

後兩句問行人(即是鮑浩然)去哪?繼續延續上面的比喻,去“眉眼”(山水)充盈的地方,也即是浙東,不過這裡詞人極有可能一語雙關,暗指有佳人在等友人回去,那麼這個眉眼盈盈又同時指一位女子。上片這幾句話寫得渾然天成,仿佛妙手偶得之,比喻用得不着一絲雕琢的痕跡。

下片首兩句終於看到送別的意思了,剛剛才送走春天,現在又要送你回去——這裡的語氣是有點哀怨的,好像剛遺憾了一件事情,緊接着又遺憾了另一件事。但是這種哀怨的情緒馬上在後兩句裏又反轉回來,若是你去江南,那邊春色還在,你可千萬要留住春天,享受這無邊的美景春色呀。你看,這哪是臨別傷感的態度,分明是盼望著友人去一個好地方呢。

這種歡快、輕盈的送別心態,使人想起李白的一首送別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哪有半點忸怩作態的情緒。我們會覺得,能寫出這樣詩詞的作者,正處在春風得意、心無挂礙的人生好階段。

詩寶

請詩君介紹一下作者王觀?

詩君

王觀,字通叟,北宋詞人,如皋(今江蘇如皋)人,一説江蘇高郵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王觀詞名並不大,《全宋詞》僅錄其詞16首,但他的詞想象豐富,用詞清麗,不入俗格。曾著《揚州賦》、《芍藥譜》,有《冠柳詞》。
王觀在政治上屬於變法派,與王安石相近,也因此惹禍,相傳他曾奉詔作《清平樂》一首,描寫宮廷生活,高太后對王安石等變法不滿,認為王觀屬於王安石門生,就以《清平樂》褻瀆了宋神宗為名,將王觀罷職。王觀於是自號“逐客”,其形狀頗與柳永自稱“奉旨填詞”相埒。

詩寶

能否詳解“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比喻手法的來源?

詩君

王觀這裡是反着比喻,如果是正面比喻,自古就有目如秋水的説法,例如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也有眉似青山、眉如春山的説法,用山色比喻眉色,例如《西京雜記》描述卓文君的美貌,説“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

詩寶

謝謝詩君,受教了!

  • 山有木:

    送春

    春光如賊性貪殘,

    卷紫搜紅逝急湍。

    剩有綠肥搬不動,

    漫山留與世人看。

  • 李莊:

    嚴東關贈別

    春江漾綠波,

    其奈別愁何。

    願作梨渦淺,

    相隨歲月多。

  • 辣齋:

    高&

    高&寡婦清,

    圭竇嬰兒子。

    人間多不平,

    怨曠亦相似。

  • 蘭師兄:

    除夕贈

    一笑天涯客,

    酒香頻勸君。


    日晚柳分路,

    青山萬里雲。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春景

學詩十一班
一葉輕舟


開靨玉蘭晴空燕,

展眉楊柳暖風香。

一年花事梅先報,

九十春光蝶翅狂。



尋真

學詩二十班
彼彼微微宜紅


翠嶺隱蘭尊,

清風猶可親。

青山弗太遠,

只是未識君。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