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史上最感人的悼亡詞之一。據詞題,是蘇軾夢見亡妻王弗後所作。王弗為蘇軾的結發之妻,十六歲嫁給蘇軾,知書達禮,為人賢惠,夫妻感情深厚。王弗不幸於治平二年(1065)去世,年方二十七歲。熙寧八年(1075),即詞題中所説的乙卯,離王弗去世剛好十年。此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到密州任知州不久,夜夢亡妻,醒後寫下這首悼念之作。
上闋為作者傾訴對亡妻的懷念。十年,見死別之久,但思念哀悼之情並未淡忘;千里,見相隔之遠,想到墳前一寄哀思也不可得。王弗葬在四川眉州,而蘇軾此時身在山東密州,相隔千里。“不思量,自難忘”,這種思念嵌入骨髓、融入血脈,是感情極深而離別很久才會有的一種體驗。曾經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酒幹倘賣無》中有兩句歌詞:“從來都不曾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簡直就是蘇詞的白話版。
“塵滿面,鬢如霜”,則是作者對自己境遇的悲嘆。幾年前,他因得罪王安石而遭排擠,自求外放,從杭州通判轉任密州知州,政治上仍屬不得意;而年紀漸老,年屆四十,鬢髮變白,在同一年寫的另一首《江城子》子,他已經自稱“老夫”了。這種狀況,自然是無法告慰亡妻的在天之靈,因而作者心情更加悲涼酸楚。
下闋才轉入詞題所説的“記夢”。作者夢見自己回到了故鄉,看到妻子正在熟悉的小房子的窗前梳粧打扮。這一幕,恍然是兩人新婚宴爾的情景。此時重溫往日的美好,也是一種夢的邏輯。李后主所寫的“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但夢中的蘇軾卻清醒得讓人心碎,他將夢境引入這樣的畫面:夫妻相對無言,淚流千行。
最後三句,是作者夢醒後的自言自語:在那月明的夜晚,長着矮小松樹的山岡上,是亡妻長眠之地,也是我每年的腸斷之處。對亡妻的思念,將伴隨終生,正如白居易《長恨歌》中所説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蘇軾是一個深於情的人。他與王弗的夫妻之情,與蘇轍的兄弟之情,都是人間深情的極致。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深情。唐圭璋先生評此詞:“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音響淒厲。”值得稱道的是,此詞情深、意深,但文字並不艱深。蘇軾就像一個高明的廚師,刀工很好,但並不炫耀刀工,這才是大家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