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能夠成為理學宗師,與他日復一日珍惜時間、辛勤學習的品格是分不開的。他在《勸學文》裏寫道:“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我延。嗚呼老矣,是誰之愆?”可見他寸陰必爭的理念是一貫的。這首詩也是講惜時,正可以做《勸學文》的注腳。
我們常説“擺事實,講道理”,本詩反過來:先給我們“講道理”,然後再“擺事實”。一二句就講了一個道理:少年時代是一生最美好的時代,但卻稍縱即逝。人很快就會變老,如果不在少年時代珍惜光陰,把握年華,那麼很可能一輩子學無所成。這的確是樸素的道理,但並不見得人人都能體味,朱子苦口婆心地勸諫一番,也是可以理解的。
道理講完了,接着三四句開始“擺事實”:我們在春天做著春草池塘的美好清夢,還沒醒來,轉眼秋天就到了,階前的梧桐樹葉已經在秋風中發出蕭颯之聲了。這兩句用極其形象的語言陳述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並印證着前面兩句的道理,一下子就強化了本詩的主題,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朱熹夫子自道,將自己的人生經驗通過詩歌傳達出來,既是勉勵別人,也是自警。據載,他在臨終前三天還在修訂《大學章句集注》,可見珍惜時間的習慣,貫徹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