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宋中期以來,江西詩派影響日廣,詩壇漸為其所盤踞。到了南宋初期,雖説因為大局劇變,國家民族危亡,人們的思想感情都趨於激昂奮厲,對於江西詩派不重視反映現實的卑靡詩風和生硬、拗澀、險怪的藝術形式,日漸厭棄,但一直到了南宋後期,“永嘉四靈”和江湖派出來,才公開反對江西詩派,他們用通俗樸素的語言,抒寫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取得了新的較大的成就。
翁卷卒年不詳,但薛師石《喜翁卷歸》詩云:“嗟余四友朋,驚見三化魄。一翁尚淒涼,六秩困行役。”又其《寄題趙紫芝墓》詩亦云:“世上如今一句無,一靈獨存勢欲孤。”可以確定翁卷享年在六十以上,為“永嘉四靈”之最後謝世者。
“永嘉四靈”的詩風承襲晚唐,選擇了晚唐詩人賈島、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詞寫野逸清瘦之趣。他們繼承了山水田園詩人的傳統,滿足於嘯傲田園、寄情泉石的閒逸生活。在藝術上,又能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輕古體而重近體,尤重五律,詩風平淡簡約,在較大程度上糾正了江西派詩人以學問為詩的習氣。
翁卷的這首寫江南初夏風光的《鄉村四月》,頗得清新淡遠的意趣,雖只寥寥數筆,卻有傳神之功。“綠遍山原白滿川”,詩人用“綠”“白”兩種對比之色,狀寫遠望中的整體自然景象,因時屆初夏,樹木蔥鬱,自然不同於芽葉方萌、新綠淺淡的初春景象,所以在“綠”字之後用一“遍”字。詩人目力所及,自然不會是一灣春水、幾畦秧田,所以又在勾勒水光映天的“白”字之後着一“滿”字。
“子規聲裏雨如煙”,以煙喻雨,把那如煙似霧、霏霏濛濛的細雨形象,描摹得非常傳神。雨是潤物無聲的細雨,再加上催耕的布穀聲聲,與首句一靜一動,呈現出無限的活潑生機。
後兩句敘寫農事。“鄉村四月閒人少”,七字括盡鄉村四月的景象。“才了蠶桑又插田”,補足上句之意。蠶桑,呼應首句的“綠遍山原”;插田,呼應首句的“白滿川”。句中“才”和“又”兩字尤為靈動,不言“忙”而“忙”意自見。四句詩,有靜有動,繪聲繪色,鮮明如畫,卻又能補繪事所不及。述事純用口語,頗似民歌,卻又比民歌深沉,詩人對鄉村生活之熱愛可見一斑。
劉克莊在《贈翁卷》詩中説:“非止擅唐風,尤於選體工。有時千載事,只在一聯中。”但今存翁卷集中卻只有極少數古體詩,如《思遠客》《送劉幾道》《山中採藥》《酬友人》等,更多的還是近體詩。其詩多咏景物,寫野逸之趣,追求一種平淡簡遠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