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天

學詩計劃|《九日齊山登高》: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

學詩計劃——九日齊山登高   來自新華網

馬上就到重陽節,今天我們來學一首有關重陽節的知名唐詩。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是中國傳統節日。

古時候慶祝重陽節有很多活動,如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歷代文人墨客也為此佳節吟咏了很多詩篇,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杜牧在重陽佳節登高而作的《九日齊山登高》。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

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

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

牛山何必獨沾衣?

作七律如作八股文,起頭不妨緩緩切入,然後越唱越高,整篇便渾融飽滿。事實上,我們見到的大部分成功的七律都是這種作法。

有個人偏不信邪,起頭便是一句“江涵秋影雁初飛”,千古名句隨隨便便放在了開頭。一開始就達到了最高峰,後面往往難以為繼。

但詩人有這個膽量,因為頷聯足以鎮得住全篇:“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這是詩人無奈的自解,也是安慰客人的話。這位客人,是和他一樣懷才不遇的大詩人張祜。這一聯在對聯裏屬於流水對,上下句是因果關係。

流水對因為難度較大,唐詩中不算太常見,即便有也是五律較多。但作者頸聯又放了一聯流水對,上聯暗用陶潛事,下聯暗用宋玉事。使得前六句看起來圓轉無礙,如行雲流水一般。

尾聯輕輕收住,反用齊景公牛山泣涕之事進一步安慰自己,避免了全篇油滑的毛病。杜老司機漂移得好,剎車踩得更好。

詩寶

詩君好,“與客攜壺上翠微”中的“客”是指誰呀?

詩君

這裡的“客”是指張祜。唐會昌五年(845)張祜來池州拜訪杜牧,二人都懷才不遇,同命相憐,在重陽節登齊山時感慨萬千,便作了此詩,張祜也作了一首《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詩寶

這首詩的後兩聯是不是使用了典故啊?

詩君

是的。“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這句暗用“白衣送酒”的典故,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一句中用了“牛山悲”的典故,《韓詩外傳》:齊景公游於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鬱鬱泰山。使古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詩寶

明白了,詩君在上文中提到了“流水對”,可以講講是怎麼回事嗎?

詩君

流水對是近體詩中的一種,不同於一般對仗出句與對句相互映襯的原則,流水對中出句與對句在意義上和語法結構上不是相對,而是上下相承,且具有一定的前後秩序。
舉個例子來説,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之間有前後承接關係,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這兩句的先後次序不能倒置,下句承接上句,兩者構成一個順承複句。這種對仗有如流水從上游流到下游,故稱之為“流水對”。

詩寶

受教了,多謝詩君!

  • 大師姐:
    作詩一首。

    春夢

    曾識青驄馬,空還油壁車。

    雀驚人不起,>庭外落梨花。

  • 蘭師兄:
    書法一幅。

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張祜


秋溪南岸菊霏霏,

急管煩弦對落暉。

紅葉樹深山徑斷,

碧雲江靜浦帆稀。

不堪孫盛嘲時笑,

願送王弘醉夜歸。

流落正憐芳意在,

砧聲徒促授寒衣。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辛棄疾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

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

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

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

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

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霜降咏百合

空降兵


寒露雁飛盡,枝喑葉枯黃。

此情誰堪解?百合獨凌霜。

葉作春竹綠,花如夏荷香。

雪前為君盟,相約杏雨岡。


無題

自由的風


空山秋盡染,紅葉覆水流。

鳥鳴林愈靜,聞聲鹿回頭。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