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天

學詩計劃|《勞勞亭》: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學詩計劃——勞勞亭   來自新華網

最近這段時間,我們學了很多送別詩,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慷慨激昂,有“莫向尊前惜沈醉,與君俱是異鄉人”的沉痛嘆息,有“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的惆悵難捨。

《孔雀東南飛》中有言“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勞勞,意為憂愁、悵惘的樣子。今天要學習的這首《勞勞亭》,以勞勞名亭,已經含有一種悵惘若失的基調,況復還要在這勞勞亭送別,豈不更加令人戀戀不捨嗎?

勞勞亭

李白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

不遣柳條青。

本詩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絕非空言,而是斬釘截鐵直奔主題,極具概括力。

勞勞亭既然是送別之所,那必然要在詩中體現離別。如何體現?李白給我們示範了一下什麼叫“想落天外”。

他或許覺得用壯士酒、美人淚、離筵歌吹、祖道凝噎等去描寫離別,太老套陳舊了,了無新意,於是他用才華搞了點事:從春風與柳條的角度去寫。

春風在李白看來,是有思想的,它似乎是體味到了離人的痛苦,所以不忍心把柳條吹青。因為柳條要是被吹青了,那麼離人就會折柳送別;而柳條未青,無枝可折,這不是春風在故意留下離人,讓他們多相聚一會兒嗎?

這是逆向思維的偉大表演,也是獨屬於李太白的創作手法。用簡單的詞句寫出不簡單的意思,這正是李白的偉大之處。

清代學者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評論這首詩説:“若直寫別離之苦,亦嫌平直;借‘春風’以寫之,轉覺苦語入骨。”確實如此。

詩寶

詩君好,題目中的“勞勞亭”在哪呀?

詩君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為古時送別之所。《景定建康志》: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江南通志》: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

詩寶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一句是不是用了“折柳送別”的典故啊?

詩君

是的,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於《詩經》裏的《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挽留之意。離別贈柳&&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

詩寶

明白了,謝謝詩君!

  • 大師姐:
    作詩一首。

    梅花三弄

    寂寞寒霜影,

    孤標世外花。

    三吟無和者,

    老盡碧窗紗。

  • 龔師兄:
    作詩一首。

    夜雨寄內

    卅載煙雲一笑之,

    此生唯恨遇卿遲。

    蕭蕭簾外風吹竹,

    最是相思夜雨時。

  • 蘭師兄:
    書法一幅。

折楊柳

楊巨源


水邊楊柳曲塵絲,

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

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

其一

李商隱


暫憑樽酒送無聊,

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

春風爭擬惜長條。


二公亭

寥詞客


澹澹平湖浸柳青,

幽幽籬徑向離亭。

滄桑老叟談今古,

席相當年延客行。


夢江南

天使城堡


三更起,長夜睡難安。

百轉書成無寄處,

衣單人瘦不勝寒,

望斷月猶殘。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