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天

學詩計劃|《攤破浣溪沙》:小樓吹徹玉笙寒

學詩計劃——攤破浣溪沙   來自新華網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的時期,戰爭和政權更迭頻繁,但這個時期卻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後蜀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也較高,詞作多收錄在《花間集》與《南唐二主詞》當中。

説到南唐的詞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後主李煜,他在詞壇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實,李煜的父親李璟同樣擅長詩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攤破浣溪沙》就是李璟的代表作之一。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

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

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幹。

詞的上片着重寫景。起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説“香”,點其“味”;説“翠”,重其“色”。味去葉枯使人惆悵。西風,秋風之謂也。綠波,寫的是瑩瑩秋水。

如果説上句是重在寫秋色,那麼這一句則重在寫秋容。一個“愁”字,把秋風和秋水都擬人化了,一個“起”字把外在的景物霎時同內在感情溶為一體,蕭瑟之感溢於言外。

三、四兩句,由景生情,韶光,指春光。在這裡,時空交融,在這蕭瑟的秋季,美好的春光連同荷花的清芬、荷葉的秀翠,還有觀荷人的青春和思念一起憔悴了。

最喜《攤破浣溪沙》詞牌比《浣溪沙》最後多的這三個音節,用的好既可結上文,又可留余味。“不堪看”三字,質樸而有力,明白而深沉,乾脆利落卻余味無窮。

詞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夢境訴哀情。一夢醒來,雨聲細細,夢境即便美好,但所夢之人畢竟遠在邊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及。的確是“雨亦綿綿,思亦綿綿”。

“小樓”句,以吹笙襯悽清。風雨高樓,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聲咽。這兩句亦遠亦近,亦虛亦實,亦聲亦情,而且對仗工巧,是千古傳唱的名句。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環境如此悽清,人事如此悲涼,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滿懷怨恨。“多少”,“何限”,數不清,説不盡。流不完的淚,訴不盡的恨;淚因恨灑,恨依淚傾。語雖平淡,但很能打動人心。

結語“倚欄幹”一句,寫物寫人更寫情,脈脈深長,語已盡而意無窮。

詩寶

詩君好,對於李璟這位作者有點陌生,給我們介紹一下他吧。

詩君

李璟((916-961),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
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雖然傳世之作很少,但僅僅幾首也奠定了他在唐詞中不可磨滅的地位。

詩寶

“攤破浣溪沙”這個詞牌名也有點陌生,和“浣溪沙”有什麼&&嗎?

詩君

“攤破浣溪沙”,亦稱“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實為“浣溪沙”之別體,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後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後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

詩寶

古詩詞中,在寫到一些常見的事物時常會用一些別稱或代稱,如這首詞中用“菡萏”來指荷花,那這些別稱的使用有什麼講究啊?

詩君

古詩詞語言豐富,往往要根據行文的情景或是格律聲韻的需要來使用別稱。比如荷花的別稱有蓮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芙蓉、六月春、水蕓、紅蕖、水華、溪客、碧環、玉環、鞭蓉、鞭蕖、水旦等。
這裡用“菡萏”二字,尤顯典雅。世評中主詞不事修飾,其實不然,只是他修飾得了無痕跡,自然流暢。

詩寶

詞中提到的“雞塞”在哪?“吹徹”是什麼意思啊?

詩君

雞塞,雞麓塞,古塞名。在今內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是古代貫通陰山南北的交通要衝,漢代築城塞於此。西漢武帝時,為統治北方邊疆地區,在此置朔方郡,轄今內蒙古河套西北及後套地區。
徹,大曲中的最後一遍。吹徹,吹完最後一段。

詩寶

原來如此,今天學到了很多知識,謝謝詩君!

  • 大師姐:
    作詩一首。

    讀蘇曼殊文集有感

    之三

    心守鏡&思,

    相逢總是遲。

    東風無留意,

    何故惹閒絲?

  • 龔師兄:
    作詞一首。

    採桑子•贈內

    相逢正是花繁季,江水盈盈,笑語盈盈,不盡春風一片情。

    人間偕隱知琴瑟,如會他生,緣定他生,總有飄搖也念卿。

  • 蘭師兄:
    書法一幅。

攤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

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

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浣溪沙

李璟

風壓輕雲貼水飛,

乍晴池館燕爭泥,

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未聞鴻雁信,

竹間時聽鷓鴣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立冬

江南詩路


一夜生寒秋雨狂,

千枝萬葉泛青黃。

西風借勢漫天掃,

吹落黃花遍地香。



長相思•窗外樓

明月升


山盡頭,水盡頭,

楊絮荊堤繞思洲。

思楊敘不休。

又深秋,仍孤舟,

獨立霜寒幾度秋?

卅年窗外樓。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