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天

學詩計劃|《題烏江亭》: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學詩計劃——題烏江亭   來自新華網

項羽,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於世的一代武將,被後人讚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項羽的一生,在與劉邦那場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中,最終以兵敗之後自刎於烏江而畫上了句號。後世,很多人來到烏江亭,想起此事便心生無限感慨。一起來學詩人杜牧的咏史詩《題烏江亭》。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此首也是杜牧咏史之作,全篇純用議論,不加一點描繪,開宋人先河。

首句,一針見血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的基本常識,即以劉項爭雄的歷史事實來看,劉邦在前期與項羽的戰爭中也是負多勝少,然而最終統一天下的卻是劉邦。

次句“是男兒”暗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對項羽的評價:“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一敗而不復自振,相比越王勾踐含垢忍恥,相去不可道裏計。

第三四句“江東子弟”“捲土重來”,針對項羽臨終感慨而發。《史記·項羽本紀》雲:“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

項羽以江東子弟八千人起事,幾王天下,最後一敗塗地,然而江東父老對項王未必沒有感情,比如烏江亭長,況且江東人才輩出,若能逃歸,未知最後鹿死誰手。但項王卻不顧亭長的忠告,把滅亡的責任推給上天,徹底認輸並自刎身亡,詩人千載之下猶感可惜。

前面已經説到杜牧好談兵,這首也是談兵的典型之作。

詩寶

詩君,烏江亭在哪呀?“勝敗兵家事不期”的“期”是什麼意思啊?

詩君

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相傳是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
“期”,在這裡是預料的意思。

詩寶

那怎麼理解“包羞忍恥”一詞呢?

詩君

“包羞忍恥”是指大丈夫能屈能伸,應當有忍受屈恥的胸襟氣度。此句強調只有做到“包羞忍恥”才是真男兒,批評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

詩寶

今天又學了一首杜牧的咏史詩,詩君講講杜牧的咏史詩的特色吧。

詩君

杜牧的咏史詩不是描繪冗長的歷史故事、展現宏大的歷史畫面,而是截取其中的一小段來展開描述,如《題武關》中的“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將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加以詩人的評論與抒情,就能表現自己的深切感慨和諷刺。
品評歷史是杜牧咏史詩的基本特點,但他很少直接議論,往往是有案情卻無結果,形成含而不露的效果,避免了單純借事件説教,而是讓讀者自行體會其中深意。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煙雨中”,看似以南朝寺院憑吊南朝滅亡,實則對晚唐統治階級的諷刺與警示不言而喻。

詩寶

明白了,多謝詩君!

  • 大師姐:
    作詩一首。

    咏 硯

    良質非求彰日月,

    補天遺落也甘心。

    閒橫墨楫空余海,

    頻搗烏衣不是砧。

    秦鑒波平憐白髮,

    楚&雲散費孤吟。

    案前已鑄相思錯,

    日日消磨日日深。

  • 龔師兄:
    作詩一首。

    尋施范對弈處不遇

    施范行棋百世名,

    當湖十局鬼神驚。

    昔年烏鷺鏖兵處,

    唯見秋蕪淥水清。

  • 蘭師兄:
    書法一幅。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十月一

歸海雲珠


月無之日淚傷情,

夜半西風少犬鳴。

裁剪寒衣來祭祖,

橋頭焚紙到三更。



臨清源

寥詞客


泉山橫郭北,

道祖望名城。

嵐霧籠秋色,

天湖混太清。

朝崖觀日出,

晚寺梵鐘聲。

最愛閒滋味,

儒行萬事輕。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