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

絲綢之路為世界打開認識中國的窗口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台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2020年5月13日,首屆“絲綢之路周”於浙江杭州開幕。活動期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接受了新華網採訪。    
鄭培凱介紹了與傳統絲綢之路齊名的“海上絲綢之路”,並&&,除絲綢外,瓷器、茶等極具中國代表性的器與物,也是絲綢之路上璀璨的物質瑰寶。不論陸地還是海洋,絲綢之路的存在為世界打開了認識中國的窗口。

精彩觀點
1
鄭培凱
相較於陸路,海上絲綢之路對於東西方貿易往來有多重要?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唐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階段。當時,外國使節與貿易團通過海上前來朝貢,瓷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官方饋贈角色。而在民間來往的貿易中,瓷器亦為大宗。自唐宋到明清,外銷瓷器的“爆款”榜首從長沙窯、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白瓷到景德鎮青花瓷一路更迭。這些“爆款”經由中國商人之手,輾轉海上絲綢之路,從國外換回稀有的香料、寶石、黃金、玻璃等物品。    
16世紀以後,許多來自西歐地區的遠洋航船,可以直接航行到東亞地區。葡萄牙客商遠渡重洋至澳門,在此進行瓷器貿易,甚至前往舟山群島一帶,改道陸路,前向景德鎮定制瓷器。現存的歐洲青花瓷器文物,顯示定制瓷器上刻有王室標誌、貴族家徽,成為權力與財富的象徵。    
今天,我們還能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爾皇宮中看到上萬件元明時期的龍泉青瓷及景德鎮青花瓷藏品。由此可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之繁盛。
1
鄭培凱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專研者,您能談談海上絲路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嗎?
前幾年,我們和國內茶葉、瓷器方面專家共同探討後提出,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質載體不僅有絲綢,還包括茶和瓷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絲綢、茶葉、瓷器在中外貿易中曾一度是世界認識中國的媒介。    
其中,絲綢因體量較輕,且價格昂貴,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運送到中亞與西方。相較之下,瓷器因其體積較大,又厚重易碎,多以商船海運為主。在17世紀以前,只有中國人掌握瓷器製作工藝,這一稀有商品深受西亞與歐洲國家喜愛,這也極大地促進了海上貿易交通發展。    
不論陸地還是海洋,絲綢之路的存在為世界打開了認識中國的窗口。
1
鄭培凱
近年來,香港在海上絲路文化推廣方面有哪些行動?
香港及珠江口一帶,是海上貿易通行路線的必經之地。我們曾在香港地區考古發掘過許多宋元明時代的瓷器遺存,更在廣東陽江外海發現一海運沉船,既聞名海內外的“南宋一號”。專家在對這首南宋晚期沉船進行水下考古研究發現,船內存有瓷器多達五六萬件,不乏國寶級文物。這一數量在運輸條件有限的古代是非常驚人的,也讓我們赫然領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    
2016年,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點·線·面”展覽,展出中國八個主要港口城市的珍貴文物,介紹中國歷代海上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蓬勃發展。2019年的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上,香港館推出“見·識香港”展覽,重點展示香港在金融、貿易、航運、物流、專業和法律服務方面的獨特優勢。
1
鄭培凱
海陸兩條絲綢之路的復興對推進“一帶一路”有何意義?又將為香港帶來哪些影響?
無論是陸運還是海運,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貿易重要通道,除了貿易往來,也推動藝術、宗教和技術交流,促進世界文明發展。    
從農耕時代到“工業革命4.0”時代,通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中國向世界輸出的不只是絲綢、瓷器、茶葉等傳統手工製品,更多的是現代化的工業産品,以及“大國製造”的信心與實力。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古絲綢之路形成的絲路貿易精神,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因而具有重要現實依據和現實動力。    
此外,中國作為重要海運大國,現期運往或由中國發出的海運貨物佔全球總額的五分之一,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隨着國家經濟發展,未來世界航運中心將逐漸向亞太傾斜。香港身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角色擔當。比如,香港物流發展相對成熟,海運網絡也較為完善,可通過“一帶一路”進一步延伸、強化其“轉口港”地位。    
因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僅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切入點,也將是香港尋找經濟增長點,刺激地區發展的舞&。  
(文字:吳佳蔚 金心怡 編輯:戴益節)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