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28 12:08:00
來源:新華網

浙映像·鄉村特寫丨新農人,金扁擔,種地不是舊模樣

字體:

  科技浪潮奔涌,廣袤田野煥新。

  走進浙江舟山岱山縣的岱山現代農業産業園,廣闊的農田上只見寥寥三兩個農人穿梭田間,各種現代化設備卻是不少。“95後”周理達只需點點手上的智能設備屏幕,土壤狀況、氣象數據、蟲害種類等信息便一覽無余。

  周理達用手機操控無人駕駛拖拉機。新華網發 受訪者供圖

  有了智慧農業系統的“加持”,如今,他一個人就可以輕鬆打理園區約7000畝地。“無人機、無人駕駛拖拉機,都是我的‘得力幫手’,它們不僅‘聽話’,還‘吃苦耐勞’。”

  “得益於智慧農業的科技力量,規模化種植的質效優勢越發顯現,目前園區畝均收益已達到7000元以上。”對此,周理達信心滿滿,打造“未來農場”的藍圖也越發清晰。

  周理達畢業於溫州科技職業學院,這所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深耕涉農人才培養70餘年,源源不斷地向全國各地輸送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賦能現代農業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像周理達這樣的青年學子躬身入局,以“新農人”之姿,繪就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

  作為“茶十代”,“90後”李前華同樣懷揣着一顆“興農夢”。面對家族“有名茶無名牌”的窘境,他想為家鄉的茶産業闖出一條推陳出新之路。

  李前華在溫州平陽水頭鎮朝陽山上學習考察“平陽黃湯”製作。新華網發 受訪者供圖

  為深入了解“一杯茶”,從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出發,十餘年來李前華跑了近千個大小茶山,廣泛吸取産業“養分”。他利用所學知識,不斷創新優化傳統茶産業鏈的供銷環節,實現好茶轉化,期間帶動7000餘人就業、10余個村莊走上致富之路。

  “一直以來,我們視茶農為合作夥伴,帶他們過上好日子,也讓更多人吃上‘茶葉飯’。”近年來,隨着茶業走俏,李前華還致力於茶文化推廣,開發茶旅融合新産品,助力茶農茶企搭建電商&&。一片葉、多座城、一條鏈,正是他的“茶夢”軌跡。

  科技賦能下,新時代的新農人更加“耳聰目明”,農業生産也更加輕鬆、精準、高效。林賢鋼沒有想到,有一天“開飛機”種田會成為他的日常。在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學習了植保無人機操作技能後,3年間,他組建了二十餘人的專業飛手團隊,利用無人機種植技術,助力百餘名農戶節省植保費用超500萬元,讓農業規模種植插上“科技翅膀”。

  林賢鋼和他的植保無人機。新華網發 受訪者供圖

  隨着助農的腳步越走越遠,畜牧獸醫專業的趙奇,跨越五千公里,將服務觸角延伸到了西部地區。他扎根新疆當“村官”,醫獸、修路、試種、引技,不僅治好了當地牛羊的“病根”,還幫助當地村民鼓起了“腰包”。

  從實現農業夢想到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一批批有見識、有闖勁的新農人,用現代科技知識和經營理念,挑起科技興農的“金扁擔”,成為“興農人”,推動農業農村“智”變。(胡炎楨 黃佳)

【責任編輯:韓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