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國恥 討還公道

  今天是“八一五”日本投降紀念日。
  57年前的這一天,瘋狂踐踏中國領土的日本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了近百年來抗擊外強入侵的輝煌勝利。
  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在1931年日寇悍然發動“九一八”事件以後的14年間,神州遍地暴行肆虐,大江南北生靈涂炭。據不完全統計,在侵華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3500萬,其中就有眾多同胞慘死於日寇的細菌戰實驗基地和細菌戰實戰現場。
更多內容>>

新華社記者關注細菌戰

細菌戰史料新發現

細菌戰鐵證如山

受害者血淚控訴

王選訴訟日記

媒體關注

訴訟進程

王選傳奇

訴訟團成員介紹

訴訟歷程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新華網浙江頻道 > 專題集粹 > 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民間訴訟索賠案專題
見證“跨世紀之訴”

  新華網浙江頻道8月28日電 61年前,譚學華發現日軍投下來的垃圾竟然是駭人聽聞的鼠疫桿菌,身為醫生的他診斷了常德第一例鼠疫患者。60餘年驚世沉冤。2002年8月27日,細菌戰訴訟案終於在日本東京地方法院進行一審判決。

  而此前的8月23日,作為見證細菌戰發現者、見證者的後人的譚家兄弟,繼承父親遺願,和“46人中國常德原告聲援團”一起,為正義和尊嚴遠赴日本———

  與對日索賠聲援團並肩作戰

  8月23日下午7點整,常德火車站。常德市育英小學校長譚家耀表情凝重地登上火車。

  從這裡出發,作為常德市細菌戰受害者對日索賠聲援團的成員以及見證細菌戰發現者、見證者的後人譚家耀,將承載着常德市1.5萬細菌戰受害者和家屬、600萬常德人以及13億中國人神聖的歷史重托,也承載着父親譚學華———在常德發現侵華日軍“鼠疫桿菌”的歷史見證人的遺願遠赴日本,參加細菌戰訴訟案在東京的一審判決。與譚家耀同行的是“46人中國常德原告聲援團”。

  與此同時,遠在浙江的譚的哥哥———68歲的臨安人民醫院外科醫師譚家麟,也將赴日聲討,與弟弟,與對日索賠聲援團並肩作戰。

  為了有效地向日本政府施壓,譚氏兩兄弟對歷史資料以及父親的遺稿進行了重新整理,並打印成冊。他們要將它作為證據,讓更多的日本人直面那段慘無人道的歷史。譚家耀還準備了一塊聲討牌,上面貼着遺父的照片,印着父親以及13億中國人的共同心願:日本必須道歉。“我要把它帶到日本去。畢竟,這不是我個人的事,這是為了討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尊嚴的大事。”

  “父親從小就告訴我們,一定要記住那段歷史,不能忘記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要讓細菌戰的受害者得到公正的賠償,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還歷史一個真實。”譚家耀銘記着父親生前留下的心願。

  譚家耀的父親譚學華1986年去世,當時日本政府不僅未對常德細菌戰作出道歉,而且還矢口否認發動細菌戰一事。直到1997年8月11日,二十世紀遲到了的審判———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民間對日索賠案才正式提起訴訟,1998年2月16日第一次開庭,至2001年12月26日共開庭27次,至第23次開庭時才進入辯論階段。2002年8月27日,此案將在日本東京地方法院進行一審判決,到目前此案已歷時4年多,因此被稱為“跨世紀之訴”。

  譚氏兩兄弟的特殊身份將為此次赴日聲援以及一審判決起到重要作用。

  通過實物檢驗、屍體解剖,譚學華證實日本飛機撒布的是駭人聽聞的鼠疫桿菌

  當死神瘋狂逼近常德時,譚家耀還沒有出生,哥哥譚家麟也只有五六歲。當時,在父親工作的地方——廣德醫院的草坪上到處都是屍體。醫院裏人們的哀號聲,天空中敵機的轟炸聲,街道上驚恐的叫喊聲,這些都衝擊着譚家麟年幼的心,也讓他見證了日本在常德的罪惡行徑。

  1941年11月4日,一個黑暗的日子。當時常德上空大霧籠罩。一架九七式輕型飛機,飛臨常德上空。常德城內立即響起一片刺耳的警報聲,城內居民紛紛逃出城躲空襲。可是這架飛機沒有像往常一樣扔炸彈,而是從東南向西北飛行,沿途撒下一些破布、爛棉花、谷麥、黃豆等。下午5點,空襲警報解除後,居民紛紛返城,清掃並焚燒空投垃圾,同時將一包垃圾送往當時常德唯一的一家醫院———廣德醫院化驗。時任廣德醫院院長的譚學華對空投物進行檢查後,認為日軍撒下的很可能是鼠疫桿菌,並在第二天由常德縣衞生院、防護團、國民黨軍警機關和廣德醫院召開的聯席會議上,最先發言陳述詳情,與認為此事“小題大作”者據理力爭,力主積極防治。並緊急向湖南省政府、重慶國民政府發急電求派防疫專家和醫療藥品,但腐敗的重慶政府回復的電文卻是“事關國際信譽不得謊報疫情”。

  11月10日,街道上出現了大量的死鼠。11月12日,敵機空投鼠疫菌的第8天,魔鬼露出了猙獰的面目,常德第一例鼠疫患者出現了。家住關廟街的12歲幼女蔡桃兒因高燒寒顫送廣德醫院急診。院長譚學華和檢驗師汪正宇對其進行了檢查,確診為鼠疫。蔡桃兒13日上午因鼠疫導致心力衰竭死亡。譚學華對其屍體進行了解剖。通過對空投物的檢查,屍體解剖,診察鼠疫患者之後,譚學華確定:日本飛機撒布的的確是駭人聽聞的鼠疫桿菌。

  令人驚恐的消息傳出,駐湘紅十字總救護隊才派來了醫療中隊。醫療隊奧地利醫生肯德親自取蔡桃兒的脾內汁液重新化驗,看到涂片上的桿菌和《熱帶病學》所載的鼠疫桿菌圖譜完全相同後肯定地下結論:是敗血型鼠疫。

  鼠疫無法控制地爆發了。常德城裏東家剛發喪,西家又哭靈,全城談鼠色變,城區陷入一片哀傷恐怖中。

  政府趕緊派防疫人員挨家挨戶打預防針,鼠疫高發區的雞鵝巷、關廟街、高山街、法院西街被軍事封鎖。但仍有人一批批身亡,有的一家都死光。大西門外(現在汽車北站旁)的焚屍爐每天都黑煙不斷。城中人一看見焚屍爐冒煙就不禁悲從中來。

  為了逃災,城中人跑到鄉下,將鼠疫也帶到了鄉村,使得鼠疫大規模、大範圍蔓延開來。僅常德縣蘆狄山鄉伍家坪村的朱氏家庭,死亡就達200多人。

  “這些資料是日軍細菌戰的最有力證據之一”

  直到1943年,常德鼠疫才止於常德會戰時日寇放火燒的烈焰中。儘管無法及時控制鼠疫災情的爆發,譚學華因第一個判斷日軍撒下的可能是鼠疫桿菌並及時向有關部門上報,且在當時召開的防疫會上提出4點防止鼠疫流行的措施,使得鼠疫蔓延範圍有所控制,而被當時社會輿論譽為“反法西斯鬥爭的勇士”。日本二戰社會史專家松村高夫在他的關於731部隊罪行考察的《戰爭與惡疫》一書中説,“這是一個驚人的準確判斷。”

  1950年2月5日,《人民日報》對譚學華的驚人發現進行了專門報道。文中寫道:“湖南廣德醫院院長譚學華證實,日寇曾用飛機散佈鼠疫,常德地區很多同胞因此死亡……”

  1950年2月8日,《人民日報》再次報道,“中南地區及華東各地人民強烈要求,嚴厲審判以裕仁為首的細菌戰戰犯。湖南人民有鐵的事實證明,日本戰犯無法抵賴……”

  但日本政府對發動細菌戰一説卻一直否認。為了給後人留下史料證據,1941年12月譚學華向母校湘雅醫學院的院刊供稿,刊發了《湖南常德發現鼠疫經過》等文章;該文章還載於當時湖南省衞生處的《衞生通訊》及其所編寫的《常德鼠疫調查報告》上。並整理保存了1942年常德防疫處如何防範鼠疫的會議記錄;文革中,他又寫了《日寇在常德製造鼠疫經過》一文,1972年3月24日譚學華還寫了大量回憶錄,收集在“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盜在常德市施放鼠疫細菌的滔天罪行的回憶”中。

  1982年,年近8旬的譚學華老人在寓所接見新華社電訊記者時,對往事記憶猶新,對日本文部省篡改歷史教科書、否定侵華歷史的卑劣行徑&&極大的憤慨。再次以目擊者的身份和經歷揭露侵華日軍1941年11月4日在常德製造鼠疫的罪行。

  但直到1986年,譚學華老人逝世時,日本政府仍極力回避那段歷史,矢口否認自己的罪行,臨行時,老人留下遺願:一定要記住那段歷史,不能忘記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要將這段歷史記錄下來,昭示後人。

  譚學華老人逝世的近20年內,譚家麟、譚家耀兩兄弟牢記父親的遺願,承擔起了還歷史真實面目的責任。以自己的特殊身份為受害者討回公道成為了兄弟倆的最大心願。遠在浙江的哥哥和常德的弟弟開始大量收集史料,並整理父親的遺稿。為了收集到有關常德細菌戰的歷史遺存,譚家麟多方打聽,並多次到浙江圖書館尋找1950年《人民日報》的有關記載。父親退休後和小兒子譚家耀居住。在這期間,父親忙着寫回憶錄,小兒子跟着整理父親的手稿,並四處搜索有關史料,充實父親的回憶錄。父親過世後,手中收集了大量流散的文稿。

  “這些資料是日軍細菌戰的最有力證據之一,我要把它們帶到日本,對日本民眾進行活生生的歷史教育。”譚家耀告訴記者。

  “讓日本政府聽到常德人的呼聲”

  2002年8月27日,細菌戰訴訟案將在東京一審判決。原告辯護律師團團長、原日本全國律師聯合會會長土屋公獻認為,日本青少年的自豪與自信不是靠隱瞞可恥的過去得來的,真正的自豪與自信是通過勇敢的認罪並祈求寬恕,敢於承擔責任,做誠實的人,做誠實的國家才能得到的。

  而已經赴日的譚氏兄弟將與常德細菌戰受害者對日索賠聲援團一起,在現場旁聽一審判決。他們將以特殊的身份在日本演講,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罪行,並參加在東京的示威游行,以中國人憤怒的吶喊對日本法院施加壓力,促進細菌戰案公正判決,讓日本政府、法院聽到常德人的呼聲。讓日本政府能真正做到:承認日本細菌戰的歷史事實;承擔戰爭責任;向戰爭犯罪受害者謝罪、賠償。

  譚家耀説,他就是要讓世界明白,中國人民是堅持正義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據《湖南在線》/徐虹雨)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網浙江頻道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