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樓蘭2月20日電(記者張鴻墀)在新疆若羌縣東北部,有一處被稱為羅布泊的地方。它乾涸以前,面積曾達5604平方公里,沿岸生長着大片胡楊林。當中原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時,羅布泊沿岸已有了遠古居民,他們的生活依賴於漁獵或游牧。

樓蘭就位於羅布泊的西岸,塔裏木河與孔雀河從西向東流出沙漠,經過樓蘭注入羅布泊,河流兩岸水草豐美,田地肥沃,滋養着樓蘭的歷代蒼生。

樓蘭國的遠古曆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的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漢代早期絲綢之路,曾有過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西行,經羅布泊西北岸至樓蘭南下,再沿絲路南道西行;另一條經樓蘭後,西行至焉耆,沿絲路北道前行。樓蘭扼守南北兩道之咽喉,漢使、商旅的頻繁往返,都要路經樓蘭。當年的樓蘭,駝鈴悠悠,商賈不絕,一派“七里十萬家”的繁榮景象。

然而到了公元330年前後,這裡城郭巍然,而人煙斷絕。一種被多數人認同的説法是:由於孔雀河改道,塔裏木河斷流,其下游的樓蘭地區水源枯竭,屯田生産無法進行。沒有了水源的樓蘭,居民的生計也難以為繼,樓蘭人紛紛離開故土。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説,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根據樓蘭出土的分別距今約4000年和約2000年的墓葬,考古專家向人們揭示了樓蘭的歷史:

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時期,這裡生活着一支以游牧為生的原始歐洲人種,他們留下幾具幹屍,就神秘地走了。其後的2000多年,樓蘭找不到一絲留痕,史書中沒有半點墨跡。

中國晉代時期,樓蘭地區出現了蒙古人。這時的樓蘭演繹出農業文明,並以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傳遞東西方文明。

而在晉代之後的若干世紀,樓蘭再次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100年前,人們才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東緣,偶然看見了樓蘭殘破的城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