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雲南的壯族佔全國壯族的7%左右,主要聚居在文山州。壯族由古代住在華南的“百越”一支發展而來。秦漢時泛稱“西甌”、“駱越”、“烏滸”、“濮”、“僚”等,宋代稱“撞”。建國後改稱“僮”,1965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倡議,經國務院批准,將“僮”改為“壯”。自稱和他稱20余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居住在今廣西雲南的壯族就和當時中原人民有了較為密切的交往。
壯族人民在歷史上就善於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種植水稻,婦女則擅長紡織和刺繡,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婦子則多姿多采,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繡上花紋、人物、鳥獸等,色彩斑斕。
壯族還以唱山歌聞名,山歌言詞婉轉、講究押韻、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講述歷史的古歌,傳授生産技術的“生産歌”,以及“酒歌”、“情歌”。壯族還善舞,具有悠久歷史的“銅鼓舞”,節奏鮮明,舞步雄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