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浙江頻道地方政府網群 > 浙江十七強縣--富陽 > 人文富陽
 
黃 公 望

  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江蘇常熟人。原係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癡”,從此信奉道教,雲游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熏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王蒙、倪瓚、吳鎮)中最孚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為後世典範之學。

生平和思想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大癡、大癡道人,又號一峰道人。江蘇常熟人。據元人鐘嗣成《錄鬼簿》記載,黃公望本姓陸名堅,“乃陸神童之次弟也,係姑蘇琴川子游巷居,髫齡時,螟蛉溫州黃家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時方立嗣,見子久,乃雲:‘黃公望子久矣’”(《曹氏刊本》)。於是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鐘嗣成是黃公望的朋友,《錄鬼簿》所記是可信的。據《清一統志蘇州府山川目》,琴川“乃常熟縣地”,亦為常熟之別名。《寶顏秘笈》陳繼儒《筆記》卷二亦有“黃公望,本常熟陸神童之弟,出繼永嘉黃氏,故姓黃”之説。元人湯星《圖繪寶鑒》、明人王樨登《丹青志》也有類似記載。

  黃公望出生時,正值南宋奸相賈似道專權,北方蒙古族日益強大。

  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宋王朝徹底覆滅。那年黃公望十一歲。


  黃公望“少有大志”,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幹一番大事業。但元朝貴族統治者前期選拔官員並不採用科舉制度,而是規定漢人做官必須從當吏開始,到一定年限,視辦事能力如何,再決定可否做官。當吏也要有人引薦。黃公望直到中年才得到徐琰的賞識,在浙西廉訪司當書吏,後來又到大都(今北京),在御史台下屬的察院當書吏,經理田糧雜務 (見王逢《梧溪集》卷四),他的上司張閭是個貪官。元統治者於延佑二年(1315)九月將張閭逮捕下獄。黃公望也受連累,被誣下獄,時年已四十七歲。出獄後,便絕了仕途之望,開始了隱士生活,並加入新道教。他“改號一峰”,又“易姓名為苦行,號凈墅又號大癡”(見《錄鬼簿》卷下)。凈墅,又作凈豎、靜豎。從易姓名、號大癡一事可以了解他此時失意的心境。他曾以賣卜為生,這要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當時大畫家吳鎮也在杭州賣卜為生。後來,黃公望畫名在大氣壓有,又能以“新授弟子”為生。代,在元代還不普遍。可見黃公望賣卜、授徒主要是為生計。

  加入新道教後,黃公望基本上過着雲游生活,行蹤漂泊無定。至正十四年(1354),黃公望死於杭州,享年八十六歲。歸葬故鄉常熟,其墓在虞山西麓至今尚存。民間還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説。如周亮工<書影):“李君實(日華)曰:常聞人説黃子久……一日於武林虎跑,方同數客立石上,忽四山雲霧擁溢鬱勃,片時竟不見子久,以為仙去。”孫承澤<庚子消夏記)也有“人傳子久於武林虎跑石上飛升”的記載。方薰《山靜居論畫》:“辭世後,以有見其吹橫竹出秦關,遂以為蟬蛻不死。”這些傳説當然不可信以為真。

  黃公望少年時代,希望幹一番大事業,他“博學多能”(《山居新語》),“至於天下大事,無所不能” (《錄鬼簿》),“經史二氏九流之學,無不通曉”(《畫史會要》)。中年從吏,年近五十非但未能陞官,反而被誣入獄,幸而不死,仕進之志也就徹底破滅。出獄後,思想苦悶,除儒家思想之外,他更接近於佛、道二教,他的朋友都説他“通三教” (見<錄鬼簿》等書)。最終他加入了全真教,與金篷頭、莫月鼎、冷啟敬、張三丰等為師友。所謂全真,“蓋屏去妄幻,獨全其真之意也”。他還在蘇州等地開設三教堂,宣傳全真教義。

   這種宗教修煉 對黃公望有很大影響。打坐、降心、 煉性,使人虛靜凝神。詩要孤,畫要 靜,這是古代文人畫家在精神上最 重要的修煉,它對繪畫風格的影響 甚大。凡是心情安穩、靜謐的畫家, 他的筆下一般不會出現馬(遠)、夏(圭)大斧劈皴那樣的激蕩。離凡 世,畫境便不會凡俗。如此等等,對 黃公望的思想和畫風的形成都産 生影響。

   從黃公望的一生來看,由“少有大志”到“試吏弗遂”,到“絕意仕途”(《常熟縣誌》),其實都是出於不得已。他晚年的思想也確實處於沉靜安穩狀態,尤其是他加入新道教之後,僅以詩畫為事,其生活和思想已無太大的波動,這在他的畫中都有所體現。

山水畫的形成 及其藝術特色

   明張醜《清河書畫舫》謂:“大癡畫格有二:一種淺絳色者,山頭多岩石,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又説:“近見吳氏藏公《富春山圖卷》,清真秀髮,繁簡得中。“其實,子久山水畫還有十分繁複的一種。從現存的幾幅作品中可見一斑。

  《九峰雪霽圖》立軸乃是黃公望雪景山水畫的傑作。最能代表黃公望山水畫方面突出成就,且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他學董源、巨然一路的畫風。

  他學董源一咱畫法的作品,至今還可以看到很多,《丹崖玉樹圖》軸便是其中一幅。《天池石壁圖》軸亦是他的傑作之一,可代表他山水畫構圖繁複的一路。畫幅左上角自識:“至正元年十月,大癡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三。”張庚《圖畫精意識》,入手雜樹一林,邊右四松高起,石側茅屋,此第一甚淺, 林外隔溪即起大山,層層而上,山 之右掖出一池,人家臨池,池上起 陡壁,壁罅出瀑水下注,而以橋閣 接住,不露水口,彌覺幽深,此點題也。陡壁即大山之頂,綿亙人右而 削下者,非另為之也。蓋通幅惟此 一大山盤薄,頂外列小山兩層,又 為小峰參差,虛映於後為兩層也。 混淪雄厚,嵐氣濫幅,真屬壯觀。” 今日所見此圖,果如所記。《天池石 壁圖》一畫層巒疊嶂,巨石堆壘,長 松雜木,其煙雲流潤,山石明滅,氣 勢雄渾,蒼蒼莽莽。構圖至繁,狀物 之皴筆卻簡略,長而整的線條自然 流暢,起落有序,“其畫高峰絕壁, 往往勾勒楞廓,而不施皴擦,氣韻 自能深厚”(方薰語)。多用赭色,墨青墨綠合染,色調簡淡恬雅。所謂 “淺絳”法,實始自黃公望。

黃公望的山水畫對後世影響

   最大的是他晚年所作的長卷《富春 山居圖》。他在圖中自題:“至正七 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 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 至,,逐旋填札, 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 中,而雲游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 李中,早晚得暇,當為着筆。無用過 慮,俾先識卷末,庶使知真成就之難也。十年青 龍在大庚寅皸節前一日,大癡學人 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這幅傑作, 足以代表他一生繪畫的最高成就。 圖為長卷,縱僅33厘米,橫 636.9厘米,山峰起伏,林巒蜿蜒, 平崗連綿,江水如鏡,境界開闊遼遠,雄秀蒼莽,簡潔清潤。

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變化無窮。其山或濃或淡,都以幹而枯的筆勾皴,疏朗簡秀,清爽瀟灑,遠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見筆痕。水紋用濃枯墨勾寫,偶加淡墨復勾。樹榦或兩筆寫出,或沒骨寫出,樹葉或橫點,或豎點,或斜點,勾寫松針,或幹墨,或濕墨,或枯筆。山和水全以乾枯的線條寫出,無大筆的墨,惟樹葉有濃墨、濕墨,顯得山淡樹濃。遠處的樹有以濃墨點後再點以淡墨,皆隨意而柔和。雖師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趙孟頫在《水村圖》、《鵲華秋色圖》、《雙松平遠圖》中所創造的新法又推向一個高峰,自出一格。元畫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後世的畫家對此圖評價極高。董其昌題識:“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誠為藝林飛仙,迥出塵埃之外者也。”鄒之麟題識謂:“知者論子久畫,書中之右軍(王羲之)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枝詞》),“至於天下之事,無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藝,無所不能,長詞短曲,落筆即成”(《錄鬼簿》)。這些都是他的畫“自成一家……自有一種風度”(《圖繪寶鑒》)的因素。

山水畫成就及其影響

  南宋山水畫之變,始於趙孟頫,成於黃公望,遂為百代之師。繼趙孟頫之後,他徹底改變了南宋後期院畫陳陳相因的積習,開創了一代風貌。中國山水畫産生於晉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達到一個高峰。北宋的山水畫基本上繼承李成、范寬等北方派畫風,南宋自始至終流行李、劉、馬、夏水墨剛勁派畫風。元趙孟煩托古改制,主張摒棄南宋,仿傚北宋,遠法晉唐。但趙的繪畫全面,風格也多變,其山水畫早期學晉唐,多青綠設色,後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為主。然無固定面貌。黃公望雖受趙的影響,但他專意於山水畫,且更多地着意於董、巨,水墨紛披,蒼率瀟灑,境界高曠,皆超出趙孟頫之上。他並把董、巨一派山水畫推向畫壇主流地位。董、巨的山水畫,本來不受人重視,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三家山水”指的是李成、關同、范 寬,評為“才高出類……百代標 程”。這裡沒有董、巨的地位。北宋 後期米芾發現了董源畫的妙處,開始宣揚,但僅在南方引起部分文人的注視,以後便無反應。至元代,和趙孟頫同時的湯厚則以董源代關同,謂“李成、范寬、董源,……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畫鑒》)。

  此時董源已為三大家之一。至黃公望《寫山水訣》謂:“近代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董源的地位步步高升,在黃公望眼中已居首位。他更以自己的實踐影響後人。至元末,董源的畫派已成為中國山水畫的泰斗。可以説,經過黃公望的努力,開拓了一個學董為風的時代,使這個本來不大受人重視的畫派發揚光大,徹底變革了南宋院體的畫風。

  關於黃公望的師承,説法不一。和他同時的人多説他師荊、關、李成,也有説他師董、巨的。前者如張雨《題大癡哥山水》説他“獨得荊關法”(《貞居先生詩集》卷四);楊維楨説他“畫獨追關同”(《西湖竹枝詞》)。後者如《圖繪寶鑒》則説他“善畫山水,師董源”;元末明初陶宗儀《輟耕錄》則説他“畫山水宗董、巨”。明代以後,則所有著作及題識中都一致説他師董源或師董、巨。尤以董其昌説得最多。其《畫禪室隨筆》中就多次提到“黃子久學北苑”,“從北苑起祖”。此後再也無人提到他師法荊、關、李成了。其原因是:黃公望雖學董,但也確實學過荊、關、李成。因當時董源的名氣還不如荊、關、李的名氣大,所以,大家都強調他學荊、關、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強調學董,,也屢屢提到荊、關、李,恐怕也有趨向時尚的意思在內。後來論者只説他學董,乃是根據他們所見到的黃公望畫的實際加以陳述的,倒是更符合實際些。

  在元代,黃公望的畫名很高,當時著名文人的詩文集中常提到他的畫。“元四家”之一倪雲林《題黃子久畫》説:“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尚書之氣韻閒靜,趙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王叔明之秀潤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斂衽無間言者。”(《清悶閣集》卷九)又説:“大癡畫格超凡俗,咫尺關河千里遙。”(同上,卷八)鄭元佑《僑吳集》題黃公望山水雲:“荊關復生亦退避,獨有北苑董、營丘李,放出頭地差可耳。”善住《谷響集》亦謂:“黃公東海客,能畫逼荊關。”

  至明代,黃公望又被列為“元四大家”之一。王世貞《藝苑卮言》謂:“趙松雪孟頫,梅道人吳鎮仲圭,大癡道人黃公望子久,黃鶴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大家也。高彥敬、倪元鎮、方方壺,品之逸者也。”明代屠隆《畫箋》亦謂:“若雲善畫,何以上擬古人,而為後世寶藏?如趙孟頫、黃子久、王叔明、吳仲圭之四大家及錢舜舉、倪雲林……”項述。至董其昌、陳繼儒,又把“元四大家”中的趙孟頫去掉,換上倪雲林,謂:“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而王蒙、倪瓚、吳仲圭與之對壘。”黃公望遂為“元四大家”之首。

                              摘自《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 作者:陳傳席 崔衛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社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