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浙江頻道07月30日電 青田是著名僑鄉,18萬青田籍華僑,分佈在世界各地。這使青田與全球經濟、與世界各種類型的文化有了一種天然的&&。青田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長期以來把發揮華僑優勢作為一項發展戰略來抓,打“僑牌”,打“檯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去年以來,更是積極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工程”,吹響了發展“華僑經濟”的號角。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做大做強區域特色經濟,培育優勢行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産品,努力在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的戰略決策,對青田縣發揮華僑優勢,進一步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工程”,發展華僑經濟,是一種極大的鼓舞。在7月18日召開的青田縣委全體(擴大)會議上,縣委書記金建新在會議報告中明確:“大力發展華僑經濟是我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動力所在。”在青田縣跨越式發展戰略中,工業經濟是主力,第三産業是活力,華僑經濟是動力改革開放之初,青田縣的經濟總量與紹興縣相差無幾,但20多年後的今天,青田遠遠落後於紹興了,經濟總量不及紹興縣的零頭。青田人看到了差距,看到了危機,感受到了壓力,他們只有以跨越式的姿態,奮力追趕發達地區。但青田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對自身的經濟格局和經濟戰略有一個清醒的再認識。青田縣委書記金建新認為:“青田實現跨越式發展,工業經濟是主力,第三産業是活力,華僑經濟是動力。”近幾年,青田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得益於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1999年全縣工業總産值17.45億元,同比增長16.2%;2000年工業總産值21.02億元,同比增長20.45%;2001年達到28.09億元,同比增長33.63%;今年上半年,完成工業總産值16.39億元,同比增長31.31%。工業經濟在青田縣域經濟中的主力地位十分突出。
青田縣城雖小,但人氣十分旺。每一個到過青田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這説明青田縣的第三産業充滿活力。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達2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5億元,同比增長21.2%。
房地産市場十分旺盛,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資1.6億元,同比增長169.35%。更為可貴的是,全縣外幣存款餘額達到了3.6億美元,位居全省各縣(市、區)第一,這是青田第三産業的活力源之一。
儘管如此,但青田縣經濟總量偏小,基礎薄弱,要保持二産、三産旺盛的發展勢頭,必須激活並做大華僑經濟,讓華僑經濟成為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動力源。
青田的“華僑經濟”,是以華僑、僑資為紐帶,以“華僑要素回流工程”為載體,以青田縣為經濟行為實現地的開放型經濟。華僑經濟的內在構成至少有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員輸出,持續的人員輸出和在海外的資金積累,奠定並加固了華僑經濟的基礎;第二層次是消費資金的回流,消費資金的回流能增加本地的有效需求和購買力,從而帶動消費品市場和服務性行業的增長,活躍本地經濟;第三層次是房地産和基礎設施投資,這方面為發揮僑資優勢提供大量的項目載體,並引導華僑經濟各要素資源進入生産性實業領域創造良好的條件;第四層次是一般性的實業投資,實業投資是典型的資本性投資,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第五層次是優勢産業的規模化投資,培育起本地若干具備明顯華僑資源優勢的主導型規模化産業,才是華僑經濟最高層次的經濟形態。
現實中,華僑經濟的動力源性質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2001年,青田縣外商及港澳&投資企業完成産值1.59億,儘管總量還不大,但增幅達到了62.3%,位居各行業之首;今年上半年,華僑投資工業、房地産、水利、旅游、教育等領域達2.39億元,僑資企業實現産值9344萬元,同比增長38%,特別是外貿服裝,發展迅速,成為青田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
青田有個浙江省僑鄉外貿工業專業區,它是吸引僑資的黃金&&,也是做大做強華僑經濟的試驗田今年2月份,位於青田縣鶴城鎮郊區的石郭外貿服裝工業園區,被正式批准命名為“浙江省僑鄉外貿工業專業區”。這個專業工業區的第一期工程於2000年陸續建成,佔地56畝,建造標準廠房13幢,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各類配套設施齊全。目前已引入12家僑資企業,13幢廠房租賃一空。
為建造這個工業專業區,青田縣政府和鶴城鎮鎮政府投資近千萬元,而租賃的廠房每平方米只有3.5元,租金僅夠還銀行的利息。這樣的虧本生意,青田、鶴城兩級政府為什麼要做?其目的就是為了搭建一個吸引僑資的黃金&&,也是為做大做強華僑經濟搞一片“試驗田”。
青田近20萬華僑、台胞,經過幾代人的奮鬥和積累,資産數量估算至少擁有50—80億美元。
隨着相當一部分青田籍華僑完成原始積累,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他們的就業範圍也從傳統的餐飲業、服裝加工業向外貿、社會事業和文化交流等更廣、更高的範圍和層次發展。目前,已有3萬多青田華僑從事國際貿易,在中國大陸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高達50億美元。在羅馬尼亞首都,青田華僑建成了一個東歐最大的商品批發市場。那裏的商品絕大多數是國內生産的。
但是,青田華僑如此之大的國際交易額中,青田當地為其提供的商品竟然不到0.1%。不是華僑們不想在青田購物,而是青田沒有貨物、沒有産品供應他們。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但也為青田的工業發展,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市場空間。搶佔這一市場空間,是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工程”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幕。商機的回流比其他要素的回流更重要,更有帶動力。
要解決這一課題,必須邁過幾道坎。第一個坎是本地難於迅速培育滿足華僑貿易的企業;第二個坎是大量僑資由於自身的局限,不願投資興辦企業;第三個坎是從事國際貿易的華僑,還不想分出資金和精力來辦企業。
掌握了這一縣情和僑情後,青田縣委縣政府決定在縣內構築一個“黃金&&”,建造一批標準廠房,築巢引鳳,讓國內外一些為華僑貿易供貨的企業搬入“黃金&&”,形成“內廠外市”的格局,使青田企業在華僑貿易中所佔的份額不斷壯大。
這個“黃金&&”就是浙江僑鄉外貿工業專業區。青田縣委把構築“黃金&&”作為縣裏重要工作來抓,在土地徵用、政策處理、入園企業辦證辦照等方面,一律特事特辦,能優惠的全部給予優惠。
方案一出&,在青田籍僑界引起了巨大反響。許多華僑紛紛要求入園。第一家入園的企業是奧迪斯製衣有限公司。該公司原在海寧,長期為青田籍華僑提供出口運動服裝。公司搬入青田後,華僑注入一部分資金,海寧老闆負責管理和生産,企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它就是現在在“外貿工業專業區”內規模最大的製衣公司“賽納”的前身。
不久,兩名法國華僑與國內的長期供貨商———溫州的邦孟製衣有限公司,在青田的“黃金&&”內進行了有效的“嫁接”,創辦了青田的“邦孟服飾”。
“阿萊特”是意大利北部地區有名的休閒男裝品牌,在意大利的青田籍華僑黃遇龍辦了一個小型服裝加工廠,長年為“阿萊特”加工服裝。青田創辦“黃金&&”的消息傳到意大利後,黃遇龍陪同“阿萊特”老總到青田進行了一番實地考察。回去後,“阿萊特”老總出資,讓黃遇龍攜帶家眷,回青田創辦了一家服裝廠。
不到一年時間,浙江僑鄉外貿工業專業區第一期開發的13幢標準廠房由12家外貿企業全部租用。第二、第三期還在規劃中就幾乎被人訂租或訂購了。比利時華僑林豪彬一家,主要在西班牙做國際貿易,他要求在“專業區”第二期規劃區內,投資1000萬元,建設廠房,投資開發協議書已於近日簽訂。第三期規劃一推出,台灣豐泰集團就提出要求徵用1000畝土地,由他們自己開發,自己招商,讓台灣企業組團入園。
第一期開發政府貼了“血本”,但第二、第三期開發,已進入了市場化運作。
據業內人士保守估算,如果總面積達2200畝的“浙江僑鄉外貿工業專業區”完成開發,僑資企業“滿座”,那麼其年産值至少可達30億人民幣。青田縣委書記金建新滿懷信心地説:“到那時,我們青田的僑鄉優勢才算真正得到發揮,我們的華僑經濟才算做大做強了。”“浙江僑鄉外貿工業專業區”是青田發展華僑經濟的一塊“試驗田”。按目前的發展態勢看,這個“試驗”是成功的,顯示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它為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工程”提供了一個極佳的“黃金&&”。
一位業內人士從青田的成功“試驗”,放眼全市範圍來分析華僑經濟,他認為,華僑經濟是青田的,更應是麗水的;華僑經濟是青田發展的動力,更應是麗水跨越式發展的動力;青田已經吹響了“華僑經濟”前進的號角,全市應當奮起挺進。他建議,麗水應當建立一個針對華僑國際貿易的商品市場,由這樣一個“黃金&&”對全市各地的商品進行市場整合,擴大麗水商品在華僑國際貿易中所佔的份額,促進麗水工業的發展。他説:“只有到那個時候,華僑經濟才能真正成為麗水經濟的原動力”。
(麗水日報/董樹榮 楊廣 孫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