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田縣經濟發展情況匯報(1)
——配合省委調研組對浙西南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的匯報材料 |
一、基本情況
青田縣處於浙南山區,甌江中下游。東鄰溫州市、永嘉縣,南連瑞安市、文成縣,西接景寧縣,北瀕麗水市、紹雲縣。全縣轄10鎮23鄉,622個行政村,2786個自然村,總人口48.43萬人。全縣總面積24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4萬畝,山地29.8萬畝,水域5.l萬畝。人均耕地0.38畝,人均林地6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青田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三鄉”“三縣”之譽。“三鄉”指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三縣”是指革命老區縣、對&工作重點縣、經濟欠發達縣。
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九五”期間,在省、市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扶持下,我縣從山區實際出發,按照興山富民、興工富縣、興商促全面、貿工農一體化的總體思路,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務真求實,積極進取,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民經濟呈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表現在:
(一)經濟較快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0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産總值 17.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5年增長50.85%,年平均增長8.57%,人均國內生産總值3593元,比1995年增長42.18%。全縣財政總收入1.3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926萬元,分別相當於1995年的2.65倍和3.94倍,年均增幅分別高達21.450和31.58%。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2000年,全縣職工人均收入10332元,比1995年增長90.38%,年均增長13.74%;農民人均純收入2132元,比1995年增長56.08%,年均增長9.31%。扶貧奔小康工作取得新突破。1997年,青田縣光榮地摘掉“貧困帽”,2000年,全縣3個鄉鎮。124上行政村基本實現了小康。
(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資源得到有效開發。“九五”時期,是結構調整不斷強化的五年。經過五年的發展,我縣産業結構日趨合理。2000年,我
縣一、二、三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為19.1:40.9:40.0,第三産業發展滯後的局面明顯改觀。同時,三大産業的內部結構也進行了重大調整。農業中多种經營比重上升,效益農業取得初步成效,形成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格局。具有青田特
色的工業和第三産業快速發展。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00年,全縣實現工業産值21.02億元,比1995年增長77.71%,年均增長12.19%。全縣形成了山口石雕、鶴城服裝、溫溪皮革、船委東源閥門。臘口木折椅等特色工業生産區塊,有效地促進了我縣工業的生産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我縣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重要組成部份。到2000年底,全縣共有個體、私營企業9355家,從業人員達21957人。以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産業發展迅速,特色市場初具規模,城鄉貿易活躍。2000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8.87億元,比1995年增長46.37%;金融運行平穩,信貸投入大幅增加。
(三)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完成了農村土地二輪承包工作。國有工業企業和流通企業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各項配套改革不斷深化。勞動、教育、衞生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入。職工失業保險制度改革全面鋪開。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2000年,全社會實現自營出日3929萬美元。僑鄉優勢進一步發揮,華僑回鄉投資熱情得到激發,投資領域不斷拓寬,外貿服裝業發展勢頭良好,外出務工經商隊伍不斷壯大。
(四)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生産生活環境有效改善。“九五”期間,我縣固定資産投資累計達20.45億元,是建國以來投資密度最大的時期(不包括金溫鐵路和330國道擴建),山區群眾的生産生活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取得了新突破,先後建成金溫鐵路、鶴城過境公路、伍青公路、景音公路、舒海公路,甌江大橋、太鶴大橋、臘日大橋、伍青公路延伸線、青岱線一期改造路基工程等交通要道,其中新建公路觀.2公里、改建公路78.0公里、鋪澆高級次高級公路39.l公里。建成農村簡易公路592余公里,通達行政村132個。同時,水利、電力。通訊、市政等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相繼完成並投入使用。實現了鄉鄉通程控,村村通電,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基本得到解決,縣城規模不斷擴大,各類設施基本齊全,僑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五)精神文明取得長足發展。科技工作得到重視和加強。制訂了《關於進一步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的決定》。&&了扶持民營科技企業和星火獎勵政策。“科技創先”目標基本實現。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兩基”工作水平得到鞏固和提高,多項指標達到到了“兩高”的標準。高中段教育得到較大發展,2000年我縣初中升高中的比例達到51.53%。城鄉醫療衞生條件得到了改善,基本完成了鄉鎮衞生院危房改造。廣播電視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實現縣城有線電視網升級改造,完成了行政村通廣播電視工作。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了“三為主”目標,開始步入孕前管理階段。村級自治能力不斷提高,依法行政全面推進,提高了計生工作水平。黨建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回顧近五年工作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青田之所以能取得較快的發展,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挂鉤扶貧單位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五年以來,省直機關挂鉤扶貧單位和發達縣市,動真情、真扶貧、獻愛心、辦實事,深入青田指導扶貧工作,幫助青田研究制定脫貧攻堅思路,解決了青田急需解決而又無能力解決的許多扶貧項目。千余名省直機關的領導幹部相繼到我縣貧困鄉開展形式多樣的扶貧活動,幫助落實項目達200余項,扶持資金2500余萬元,為青田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