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冰滴茶香濃——臺東老“茶王”的新茶經
2017-12-07 15:05:1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臺北12月7日電(記者劉剛趙丹平)三層的亞克力架子上,最上層是裝滿冰塊的玻璃漏鬥,中間是放著茶葉、底部開孔的燒杯,最下層則是細頸圓肚的燒瓶。第一眼在陳錫卿的茶社看到這套物事,還以為是用來做實驗的特殊裝置。

  陳錫卿不久前開始嘗試的這個裝置,其實是用來“滴茶”的。冰水在漏鬥下方的閥門控制下,以大約一秒一滴的速度滴落到燒杯中,浸潤茶葉後,茶湯再滴到燒瓶中。兩個小時左右,能攢下200多毫升的茶飲。其色晶亮透徹,入口沁涼,烏龍特有的香甜令人回味無窮。

  “用冰滴的方法,可以讓茶葉中的化學成分緩慢釋放,茶葉原始的味道也不會因為高溫衝泡而被破壞。”陳錫卿説,當然,所用的茶也必須是很好的茶。

  30多年致力于做好茶的陳錫卿,是臺灣有名的“茶王”。2005年,他以清香型烏龍茶獲得臺灣第一好茶比賽總冠軍,也創下一斤88萬元新臺幣的臺灣茶葉最高拍賣價。在陳錫卿位于臺東市區的允芳茶園裏,擺滿挂滿各種獲獎的匾額。他自己也記不清到底拿過多少獎,“大概有四五十次吧。牌匾都擺不下,很多都被我放到倉庫去了”。

  對于種茶和制茶,陳錫卿有著自己的堅持。從茶葉的採摘、日光萎凋、室內萎凋,到浪菁、炒菁、揉捻、幹燥,再到篩選、烘焙等,每一個步驟他都是用心去做。即便是現在從茶場轉做茶行專注于烘焙和制造,在挑選和採購茶菁(茶園裏剛採摘下來的葉子)時,他也仍是一絲不茍。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對海拔、濕度、溫差和日照等生長條件有著苛刻要求的高山茶,也是越種海拔越高。陳錫卿笑稱自己就像遊牧民族一樣,到處去找好的茶菁。

  他介紹説,自己一般都是提前一二十天就要去茶園,觀察茶園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式,還要關注採摘前的天氣變化。比如採摘前三四天如果下雨,那麼茶菁的含水量就會偏高,後期的制作技術就需要做調整。在制茶過程中也是如此,要隨時關注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判斷茶葉的水分會揮發多少。

  “這些都要靠經驗,用心拿捏。”陳錫卿説。

  同樣需要用心的還有包裝和行銷。在陳錫卿看來,“茶王”之道貴在堅持傳統復古,茶的包裝和行銷則要創新求變。為此,他請來專業的文創團隊,為産品設計打造全新的包裝,既增加附加值,也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臺灣的好茶。

  每一個設計,陳錫卿都要親自參與。他會把自己想要的效果告訴設計者,而不是簡單地把文創的部分全包給別人去做。

  “那樣有時會跟産品跳脫得太遠。”陳錫卿説,“而且我會要求包裝保留本地的味道,太過于都市化的包裝並不好。”

  在允芳茶園的展示區,不同造型、不同色調的茶包裝頗有些令人目不暇接,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古樸大方是主基調。茶園的網站設計亦是如此,黑底金字的極簡風格首頁,大氣中透著儒雅。

  因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茶園的行銷策略和手段也在不斷調整。“前幾年大陸客人很多,高山茶就賣得很好。”陳錫卿説,為了適應大陸客人的消費習慣,茶園開通了銀聯,甚至可以使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對于大宗購買,茶園還提供順豐快遞包郵。有些環島遊的大陸遊客,人可能還在島內,茶已經送到家了。

  至于茶園最近推出的冰滴茶,在島內説起來並不算什麼新鮮事。相對于形式上的創意,陳錫卿更看重的是“滴茶”的門道。他會細細琢磨怎樣通過調整冰水的滴速和茶葉的配重,更好地“逼”出茶的特質。

  “滴茶也代表一種心意。”陳錫卿説,用精心滴制的茶飲招待朋友,能讓人更感溫馨,也能讓人體會到好茶得來不易。“誰知一滴茶,匯進吾心血。”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鳳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北京“東四南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公眾參與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北京“東四南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公眾參與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浚縣古城展新姿
浚縣古城展新姿
冬韻西湖
冬韻西湖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07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