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如果沒有鄭和船隊,咖啡將會怎樣?
2017-10-16 08:28:27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喝咖啡的民國女郎

  ◆今天我們來聊聊咖啡,這款風靡全世界的小資飲品。

  ◆就像紅酒、蛋糕、冰激淩一樣,咖啡自然也是從歐洲傳入的“進口貨”,但它的源頭卻不在歐洲,而且它傳入中國的時間並不算晚。

  關于咖啡,最早的文字記載出于阿拉伯人之手

  咖啡的源頭在哪兒呢?主流意見認為,在非洲,具體説,是在埃塞俄比亞。

  那個著名的傳説是這樣的: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埃塞俄比亞青年去牧羊,在路邊瞧見一棵長滿綠葉和紅色果子的無名植物。羊去啃綠葉,連果實一塊兒吃進去,吃後居然異常興奮,開心得咩咩亂叫。青年見狀,摘下幾顆紅色果子放進嘴裏,隨後也跟著興奮起來。這麼神奇的果子,他自然要帶回去,請同族人一起品嘗,結果全族人都樂瘋了,從此上了癮,並用本族居住地的名稱給這種植物取了一個名字——咖法(Keffa),而咖法則在傳播過程中慢慢演變成另一個詞——咖啡(Coffee)

  咖法位于埃塞俄比亞南部,那裏的居民應該是全世界最早品嘗咖啡的一群人。

  傳説肯定不如信史可靠,可是那時候整個非洲都沒有文字。關于咖啡,最早的文字記載出于阿拉伯人之手。

  西元10世紀,阿拉伯醫生拉吉斯(Rhazes)第一次把咖啡寫進了藥方:將咖啡果曬幹、搗碎,熬成藥湯,可以緩解疼痛。藥方中使用的咖啡果,可能來自埃塞俄比亞,也可能來自非洲其他地方。

  西元13世紀,阿拉伯半島最南端的葉門有一位阿訇奧瑪爾(Omer),因為犯了錯,被流放到非洲南蘇丹的米歐薩巴(Mio Saba),見到了無邊無際的野生咖啡樹。流放結束的時候,他摘下很多咖啡果,帶回葉門,剝出種子,試著種植,結果很成功。按照文獻記載,葉門應該是阿拉伯半島最早種植咖啡的地方,奧瑪爾應該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種植咖啡的人,他甚至還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種植咖啡的人。非洲雖然早就出産咖啡,但是缺乏人工種植。

  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咖啡文化發生深刻變革

  從13世紀到15世紀,咖啡伴隨著阿拉伯人的軍事擴張和貿易路線,又從阿拉伯半島傳播到了歐洲。與此同時,明成祖派遣的鄭和船隊也經由海路向西挺進,抵達阿拉伯世界的腹地“天方國”,也就是現在的沙特,鄭和船上的瓷器、鐵鍋與茶壺在那裏受到熱烈歡迎。

  鄭和船隊的成員不喝咖啡,但是喝茶,他們喝茶的方式以及他們使用的茶具,在阿拉伯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使阿拉伯人飲用咖啡的方式産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15世紀以前,阿拉伯人是這樣喝咖啡的:摘下咖啡果,保留果肉,扔掉果肉裏面的種子(咖啡豆),曬幹,搗碎,煮水,喝湯。

  15世紀以後,飲用方式變成這樣:摘下咖啡果,扔掉果肉,保留種子,將種子焙幹,磨粉,烹煮,喝湯。

  也就是説,15世紀後期阿拉伯人喝咖啡的方式跟今天完全一樣,奠定了現代的咖啡文化。

  咖啡文化為何會發生變革?因為受到了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朱元璋的兒子朱權在《茶譜》中寫道,明朝初年上層社會仍然像宋朝和元朝人那樣喝茶,而宋元時期的喝茶方式跟今天完全不一樣,當時流行一種名為“點茶”的飲茶規范:將茶葉蒸熟,漂洗,揉搓,壓餅,焙幹,喝的時候碾磨成粉,放到碗裏用滾水衝勻,或者直接撒在沸水鍋裏,煮成茶湯。

  我們可以想像,當阿拉伯商人進入中國時,或者中國船隊經過阿拉伯半島時,中國的茶以及中國人的飲茶方法一定震撼了阿拉伯人,讓他們忽然想到:啊哈,原來茶是這樣喝的,那咖啡能不能也這樣喝呢?試試如何?哇,比以前好喝多了!于是開始變革。

  直到今天,阿拉伯世界的咖啡杯,乃至全世界的咖啡杯,基本形制都跟中國的傳統茶杯相似,底下有盞托,側邊有盞柄,完全不像西方世界固有的深杯與高腳杯。這也從側面説明,奠基于15世紀的咖啡文化是在古代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但當時中國卻沒有受到咖啡文化的衝擊。

  1836年前後,中國第一家咖啡館開在廣州

  直到清朝中葉,咖啡才進入中國——鴉片戰爭前,清朝閉關鎖國,只留廣州一個通商口岸,在廣州居留的洋商找不到咖啡館,只能自己開店。大約1836年前後,就在今天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附近,丹麥人開了一家咖啡館,那是廣州的第一家咖啡館,也是中國的第一家咖啡館。不過敢進這家咖啡館的華人一個也沒有,因為官府嚴禁國民沾染洋人的生活習氣。

  查嘉慶年間編纂的《廣東通志》,第九十五卷《物産·谷類》記載:“有黑酒,番鬼飯後飲之,雲此酒可消食也。”這裏的“黑酒”正是咖啡,那時候絕大多數華人都不認識咖啡,以為是黑色的酒。

  鴉片戰爭後,上海設立租界,一個猶太人在英租界開起咖啡館。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破産了,幫洋商打理生意的華人買辦數量暴增,他們模倣著洋老板的生活方式,成為中國第一批喝咖啡的人群。

  1866年,美國傳教士高丕娣夫人編寫了一本介紹西洋飲食的小冊子,華文譯名《造洋飯書》(1909年正式出版),有一小節文字專門寫到咖啡:“猛火烘瞌肥,勤鏟動,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熱加奶油一點,裝于有蓋之瓶內,蓋好,要用時現軋。”所謂“瞌肥”,就是咖啡,這是那時候對coffee的音譯,看上去很怪異。

  《造洋飯書》是傳教士為了培訓中國西餐廚師而編寫的,目的是讓洋商和傳教士們雇傭的中國仆人盡快學會烤麵包、做西點、煎牛排、煮咖啡,更好地為雇主服務。可以想見,在這本書出版之前,某些受雇于洋人的中國廚師和保姆就曾經學習過煮咖啡。據清朝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赫德回憶,他1858年在廣州英法聯軍委員會當翻譯,雇了一個不識字的中國保姆,並且教會了她如何煮咖啡和準備下午茶。

  在洋人、買辦和歸國留學生的影響下,咖啡生意日漸興盛

  進入民國,西風進一步東漸,留洋讀書成為時髦,接觸咖啡的中國人越來越多。

  1927年5月,鄭振鐸乘坐一艘法國輪船從上海去法國留學,途中天天喝咖啡,都快喝吐了。他日記中是這樣寫的:

  “六時,搖鈴吃晚餐,一盆黃豆湯,一盆肉,一份菜包,還有水果、咖啡,還有兩瓶葡萄酒。菜並不壞。”

  “早茶是牛奶、咖啡和幾片麵包。”

  “午飯在十點鐘,吃的菜似乎比晚餐還好,一樣果盆、一盆雞蛋、一盆面和燒牛肉,再有水果、咖啡,仍有兩瓶酒。”

  “下午四點吃下午茶,只有牛奶或咖啡及麵包。”

  那些在民國時成名立萬的牛人,如徐志摩、鬱達夫、郭沫若、林徽因、金岳霖、冰心、胡適、巴金、老舍……包括金庸的姑父蔣百裏、黃健翔的祖父黃大暹,都留過學,都接受過咖啡文化的熏染。1948年2月,我國一位曾經留學英國的著名女作家去日本療養,寫信向國內的朋友抱怨,説她家的日本保姆只會煮飯,不會煮咖啡,生活頗有不便。這個例子説明什麼呢?説明在留學生群體中,喝咖啡已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喝都不舒服,落下病了。

  在洋人、買辦和歸國留學生的影響下,咖啡生意在廣州、上海、天津、漢口、北京等大城市日漸興盛起來。老北京的大碗茶還在,但已經不再獨霸天下,因為市面上有了咖啡館。老舍創作的話劇《茶館》裏演過,販賣人口的小劉麻子對算命看相的小唐鐵嘴説:“小唐,待會兒我請你去喝咖啡,小丁寶作陪!”這個場景就發生在賣大碗茶的茶館裏。

  1914年,北京王府井附近的新世界酒樓開業,酒樓的頂層就是咖啡館。

  1915年,東安門外的東安市場進行改造,在畫片攤、臺球社、洋裝鋪之外,又添了一家咖啡館。

  1934年1月9日的《北京晨報》刊登評論,説北海公園門口停滿了摩登男女的腳踏車,男人西裝革履,女人藍衫黑裙,人人脖子上挂著溜冰鞋,進北海公園溜冰,完了去漪瀾堂吃西餐、喝咖啡。由此可見,那時候北海公園裏面已經有了咖啡館。

  1935年12月9日,北京學生掀起一二·九運動,學生運動的總指揮部就設在西單一家咖啡館的二樓。

  民國時期,老北京的咖啡館十分紅火

  為了能讓讀者諸君更真切地體會民國北京咖啡館的紅火,請允許我摘抄一段1933年4月6日《北洋畫報》上的文字:

  北平之咖啡館,近月來生氣勃勃,座上客常滿,杯中淩不空,早不似冬日之冷落。西單牌樓英林,東安市場國強,及葆榮齋,一至下午,皆應接不暇,戶限為穿。摩登男女之飲咖啡熱,可見一斑。英林以地近西單,各大學多近此,且特備幽密雅座,顧客以學生為多,便于兩性談心也。東安市場之國強,則以青年夫婦及已成功之愛人或外國兵光顧者為多,因其玻璃窗大,不便于新伴侶。葆榮齋則以女學生為多,座上女性數目常超過男性,是真習慣使然!此習慣何由而來?無從推測,大約女生特與葆榮齋有緣耳!

  這段文字介紹了老北京的三大咖啡館:西單的英林咖啡館主要做學生的生意,以剛牽手的小情侶居多;東安市場的國強咖啡館主要做成年人的生意,以夫婦、未婚夫婦和外國士兵居多;葆榮齋咖啡館不知道具體位置在哪兒,顧客以女學生為主。不管是哪家咖啡館,春天的生意都很火,店門口的門檻都被踩穿了。

  文中有一句“座上客常滿,杯中淩不空”,這個“淩”字指的是冰激淩。咖啡館兼賣冰激淩,並不是北京咖啡館的特色,民國時期各大城市的咖啡館差不多都這樣。

  除了賣冰激淩,絕大多數咖啡館還經營一些簡單的西餐,與咖啡搭配出售,類似現在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快餐。1922年6月3日,剛剛領到薪水的北大教授吳虞去東安市場喝咖啡,點了一份紅湯、一份牛排、一杯咖啡、一份冰激淩,計費大洋6角,按糧食價格折算,只合當今人民幣48元。而北大開給吳虞的薪水是每月260塊大洋,天天吃西餐喝咖啡都沒問題,打著滾兒花都花不完。當然,普羅大眾可沒這個消費能力,駱駝祥子拉一天人力車,最多能賺幾角大洋,肯定不舍得喝咖啡。

  還需要説明的是,民國時期一直有開小費的規矩,這個規矩在咖啡館裏更加少不得,一頓咖啡6角,至少要給服務員小費2角,否則丟面子。反過來講,在咖啡館當服務員很劃算,工資完全可以不要,光是客人給的小費就賺翻了。

  在民國前期,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印剛被打破,猥瑣男顧客對女招待趨之若鶩,于是一些唱京劇的旦角、唱坤書的女徒、演電影的女演員就有了第二職業——去咖啡館客串服務員。闊主顧點了咖啡,再點名讓某個女招待端上來,塞幾塊大洋,聽一段演唱,這是老北京的一景。

  供圖/李開周  ◎李開周

+1
【糾錯】 責任編輯: 林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廣西欽州現火燒雲景觀
廣西欽州現火燒雲景觀
大美胡楊醉金秋
大美胡楊醉金秋
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進入最後1米衝刺
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進入最後1米衝刺
青春,在夢想的引領下飛揚——來自基層蹲點現場的報道
青春,在夢想的引領下飛揚——來自基層蹲點現場的報道
01016006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80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