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是俄美《轉讓阿拉斯加條約》正式生效150周年的紀念日。1867年3月30日,沙皇俄國駐美公使與時任美國國務卿西沃德簽署了該條約,美國政府以720萬美元將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收入囊中。
美國阿拉斯加歷史學會網站消息顯示,自今年3月30日起,華盛頓舉行多場慶祝活動,相關活動持續到10月18日。也同樣在這段時間裏,俄羅斯國內也出現一些情緒上的波動。據《紐約時報》近日報道,俄外長拉伕羅夫最近在接受採訪時説:“出售阿拉斯加會激化俄國內一些情緒,不過這也是讓民眾意識到俄對開發北美大陸作出貢獻的絕好機會。”
儘管一些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阿拉斯加應該回家了,但這並不佔主流。塔斯社報道,普京在被問及是否有“收回”阿拉斯加的可能性時,大笑反問記者,“為什麼你們想要阿拉斯加呢?俄羅斯在北極有廣闊的領土,不需要再擴張了。”
美俄北極制衡的戰略平衡點
事實上,普京雲淡風輕的表態並不能掩蓋近年來俄美北極博弈的緊張態勢。在俄羅斯方面,北極地區一直是普京的戰略重心之一。2014年12月1日,俄羅斯北極戰略司令部正式運轉,該司令部相當於俄羅斯的第五戰區。烏克蘭危機更是讓俄羅斯面臨國家戰略防禦的極大挑戰,在“西望”無力之後,繼續“北進”成為緩解戰略壓力的當然選擇:2015年8月,俄向聯合國遞交申請,要求將120萬平方公里的北極大陸架劃入俄羅斯。
面對俄羅斯一系列強勢動作,美國媒體大聲疾呼:“美國在北極已經落後於俄羅斯等國”,“俄羅斯希望將北冰洋打造成新蘇伊士運河,而美國甚至不在這場游戲中”。美國想要迎頭趕上,阿拉斯加的地緣作用就愈發凸顯,幾乎成為美國制衡俄羅斯北極戰略的重要平衡點。多年前,美國空軍建設先驅米歇爾就曾警告:“當從俄國購入阿拉斯加後,美國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北極國家。阿拉斯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地區”。
在認識到阿拉斯加的價值以後,2013年5月,奧巴馬政府頒佈《北極地區國家戰略》,將原先隸屬太平洋司令部的阿拉斯加次級司令部轉隸北方司令部,除了“威懾、偵測、阻止並清除阿拉斯加聯合作戰區內可能出現的威脅”之外,其主要目標還在於保護美國的北極利益。2015年,時任總統奧巴馬前往阿拉斯加視察並發表演講,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訪問該地區的總統。
俄羅斯對此頗有微詞。在早前出席國際北極論壇時,普京&&,美國在阿拉斯加部署導彈系統是“最緊迫的安全問題之一”,可能會破壞世界秩序的穩定。不僅如此,俄羅斯還作出事實回應:2017年5月3日,在紀念衛國戰爭72周年閱兵前夕,俄就派出兩架圖-95“熊”式轟炸機,飛行至阿拉斯加海岸附近對美實施偵察。在俄美北極博弈日漸升溫的背景下,阿拉斯加再度成為焦點。
購買阿拉斯加曾被譏為“西沃德的浪費”
儘管阿拉斯加如今儼然成為戰略熱土,但如果把時間拉回到150年前,這塊土地卻是人見人厭的冰冷荒野,美俄之間的這筆買賣也被世人詬病良久。
阿拉斯加最早由俄羅斯探險家發現,1799年正式成為沙俄屬地。俄羅斯人於1841年對其開發。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之後,沙俄統治者發現,該地區並不能為俄國帶來太多收益,反而需要中央不斷撥款。在英俄爭霸的19世紀,圍繞中亞和南亞的陸地爭奪戰讓本就國庫空虛的沙俄政府疲於應付,在此背景下的阿拉斯加可能連雞肋都算不上。
1853年,東西伯利亞總督阿穆爾斯基致信沙皇稱,俄國需要溫暖的東歐平原,而非冰冷的荒野,他建議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以爭取美國的支持來制衡英國。克裏米亞戰爭失敗之後,俄國的國際地位與戰前判若雲泥。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國家開始改革,但是改革需要大量資金,迫於財政壓力,賣掉阿拉斯加的提議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在美國一邊,儘管早已察覺到俄國有意出售阿拉斯加的意圖,但當時輿論界和政界並未認識到其潛在價值,對購買阿拉斯加並不熱心,加之美國內戰的爆發使得這一問題被暫時擱置。內戰結束後,奉行擴張主義信條的美國國務卿西沃德一心想把本國的疆域擴展到北極圈,對購買阿拉斯加抱有巨大的熱情,並向美國政界和輿論界做了大量艱苦的説明工作,終於在1867年成功購買。
如今看來,當時被譏諷為“西沃德的浪費”的購買行為不僅是一筆精明的交易,還是美國從大陸擴張轉向海洋擴張的重要戰略行動。因為同樣在1867年,美國還趕走了在墨西哥的法國勢力、在多米尼加的西班牙殖民者,成功佔領太平洋的中途島,並對西印度群島虎視眈眈,這預示着美國的海洋時代即將來臨。(劉暢)